燃料电池增湿器,燃料电池去离子器,燃料电池系统零部件,燃料电池系统水气路零部件,燃料电池中冷增湿器,去离子罐 燃料电池增湿器,燃料电池去离子器,燃料电池系统零部件,燃料电池系统水气路零部件,燃料电池中冷增湿器,去离子罐

新闻动态

“氢”风已来,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步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燃料电池增湿器春天已来

金秋九月,正是收获时节,一场关于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盛会如期而至。

9月15日上午,第五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FCVC 2020)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举行了开幕仪式。大会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筹)共同主办,9月14日-16日为期三天,来自国内外的氢能与燃料电池政策制定者、技术开发者、燃料电池汽车制造商和氢能燃料电池领域投资者等业内外人士,再度表达了对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信心与期待。

 

“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并且已经在商用车领域取得了规模化的效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李骏在大会上发表致辞时表示,未来,我们要继续抓住国家开发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契机,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和市场示范相互结合,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技术指标大幅改善 近70项国家标准发布

当前,包括欧盟、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在内的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已经把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作为未来能源战略部署的重要部分,我国也在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而积极的步伐。

“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李骏指出,我国各地发布的氢能产业政策已经超过40个,一大批燃料电池产业化项目陆续建成,截至今年8月,累计有92家企业进入国家工信部的产品目录公告,对应车型数量达到220款,主要聚焦于商用车领域。在推广应用方面,我国已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过7200辆,累计运行里程接近1亿公里,共建成加氢站72座。

李骏尤其强调了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近段时间在技术指标方面取得的进步,燃料电池电堆的单堆功率密度、最低冷启动温度寿命以及最高效率等指标均有大幅改善,整车方面我国燃料电池商用车在续驶里程和整车成本方面都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

 

在产业标准方面,我国同样取得了值得肯定的阶段性成果。“我国高度重视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先后推出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多项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氢能产业发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司二级巡视员姬二明表示,氢能产业高速发展离不开标准化的支持,目前我国已发布了近70项国家标准,标准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不过,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彭苏萍所言,在看到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正视,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和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卡脖子”技术分布在氢能产业的多个环节,急需打破技术封锁,包括氢气储运技术存在短板、相关核心设备主要依靠进口等。“为实现赶超,我国在核心技术能力、关键装备、标准体系、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均亟待加强。”彭苏萍如是建议。

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起点之一

近年来,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区积极开展的示范推广为契机,我国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在本次大会上,具备产业基础的地区就如何为产业创新注入新动能、完善产业链开展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身处长三角地区的“中心”,上海市在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布局方面起步较早,对周边产业链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建明透露,上海将燃料电池汽车作为其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近日将发布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创新方案,计划到2023年实现“百、千亿、万”的总目标,即:规模加氢站接近1百座、建设运行30座,形成产值规模近1千亿元,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突破1万辆。

 

作为国内著名的“氢能小镇”,江苏如皋市委副书记、如皋市人民政府市长何益军认为,今年是我国氢能产业的转折年,社会对于氢能的认识更加深刻,氢能的应用场景正在逐步明朗,国内热度高涨的氢能产业已经提前进入产业整合、优胜劣汰的阶段。为推动国内氢能产业重构,如皋下一步将从聚焦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合作和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三方面发力,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提供良好的应用推广场景。

 

浙江嘉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倪沪平谈到了当地即将启动实施的“双百双千氢能产业提升计划”:到2025年,嘉兴计划完成招引氢能产业百亿企业5家,培育百亿企业5家,引领构筑长三角千亿氢能产业走廊,推动千辆氢能汽车应用,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示范性的中国氢谷。

 

“通过产业集聚,长三角地区很有希望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在同济大学教授、国家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余卓平看来,这一地区的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将有望初具规模,从而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带动全国产业的向前发展。

李骏也表示,产业集群出现后,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技术的竞争力会大大提升,这将促进和推动基础技术的研究,补充产业链空白,可以预见,随着相关政策的实施,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新契机。

加强联合攻关 推动场景落地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正在进入由市场化示范阶段向产业化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谈到“十四五”时期如何推动产业进步和发展时,与会人士普遍认为,加强合作是必由之路。

 

“我们应该群策群力,共同推进燃料电池汽车更好、更快发展。”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建议,行业应当加强基础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重点攻破催化剂、质子交换膜、探子等核心技术的关键技术,共同推动燃料电池电堆、高压氢气瓶等关键部件的成本下降,提高车规级燃料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推动制氢、运氢、储氢、加氢等关键环节技术创新,探索由灰氢、蓝氢向绿氢转变。除了联合攻关共性技术以外,祖似杰还提出,应通过多方联动,共同发掘燃料电池汽车的落地场景,打造示范园区,来共同打通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的瓶颈。

 

同样作为企业代表的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林琦也表达了邀请更多伙伴加入的愿望:“2020年~2024年是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政策扶持期,2025年~2030年为政策脱钩期,2030年以后,我们就将迎来全面的市场化。希望我们能从这里一起,走向世界,共同推动电池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事实上,合作的需求不仅存在于国内,国际相关机构和组织也希望各国能在推动氢能发展方面携手共进。欧盟燃料电池及氢能合作组织执行董事Bart BIEBUYCK表示,只有更多活跃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到氢能生态系统当中,才能够进一步下降成本、提升市场需求,最终实现清洁氢能源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和应用。

 
 

除了现有企业开展合作外,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还提出,能源央企应当积极加入到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朋友圈”。他强调,车用氢需求量比想象小,但加氢站数量要比想象中更大,基于此,行业急需能源央企战略支撑我国氢燃料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布局制氢、储输和加氢环节。“作为新能源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有望成为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和长周期储存的最佳途径。”欧阳明高表示,随着新一代储运技术和加氢站数量瓶颈的突破,城市间逐渐实现联网跨域进行,我们要力争达成2030年保有量达到100万辆的目标,这需要全行业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服务热线

0755-23307866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