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型是燃料电池的基础,也是所有技术最后的承载,这里首先来谈谈空气路的选择之一:增湿和无增湿构型。增湿构型是主流的,最常见的。在最表观,也就是能看到的层面上,增湿构型指的就是空气路的零部件布置了,换句话说,就是有没有增湿器,气气交换型的增湿器。至于其他类型的增湿方式,诸如用开度阀、循环泵等都是可以实现的方式,但不具有实用性。
专家认为,通过燃料电池技术引进,并消化吸收发展为自主技术,建设电堆、系统集成和整车生产线,形成氢能产业化开发平台,有利于企业占领氢能技术制高点。
有效降低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空间成本。3 国产化替代降低成本压力 氢燃料电池系统占整车成本的63%。这有利于在降低氢燃料电池系统成本。
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部分,2018 年以来中国整车生产和推广应用规模快速扩大,其中2019 年国内共生产燃料电池商用车超过3000 辆,生产和应用规模跃居全球第一。2020年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为1199辆和1177辆。
随着氢能和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的逐步突破,以及能源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转型,氢能成为了各国争相加大布局力度产业。业内人士认为,氢能在供能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被誉为地球的终极能源,发展空间巨大;随着大国的对氢能和燃料电池发展的重视及推进,未来氢能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氢燃料电池卡车最近频繁出现在业内新闻上。对于这个新事物,大家听的不少,但是它和电动车、柴油车的区别在哪里?车身结构是怎么样的?运作原理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大多数卡友可能还不了解。
燃料电池电堆在反应过程中,质子交换膜需维持一定的湿度以保证较高的反应效率,因此要求反应介质需携带一定量的水蒸气进入电堆,这一步通常通过增湿器来实现。
目前,在氢能产业方面,我国有部分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如光催化和生物质制氢。
这份征求意见稿也给北京未来氢能产业发展划定了目标:北京将打造“区域协同、辐射发展、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创新高地。同时,也按照2023年和2025年列出了阶段目标。
在冬奥会期间,氢能将出现在多个应用环节,奥运火炬采用氢作为燃料,氢燃料电池汽车也将亮相。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表示,我国氢能资源丰富,氢能产业发展前景巨大。未来氢能会在轮船,火车、飞机等重载长途交通方式中得到广泛应用。
伊腾迪高层将于4月27-28日在上海(第三届)高工氢电产业峰会交流探讨燃料电池增湿器相关话题。
理论上,质子交换膜只能通过质子,膜材料上有很多磺酸根,只有在湿润的情况下才能有较高的质子传导率。一般情况下阳极氢气和阴极空气都必须加湿,在阴极侧反应生成水,在两侧水浓度梯度差下,水会经过膜迁移到另一侧。
由于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化石燃料的消耗与CO2排放总量快速上升,“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正式实施,明确规定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并且已经在商用车领域取得了规模化的效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李骏在大会上发表致辞时表示,未来,我们要继续抓住国家开发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契机,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和市场示范相互结合,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10月15日,在“2020氢能产业发展创新峰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小诗表示:“我们的愿景目标是,到2050年,在我国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预计氢能占比将达10%,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3000万辆,氢气需求量将达6000万吨,我国将进入氢能社会。”
2019年,全球氢燃料申池汽车销量10409辆,保有量24132辆。2019年全球燃料电池出货量突破1GW大关,亚洲成为全球最大市场。
以“春风得意氢车疾四月看尽十城花”为主题的2021(第三届)高工氢电产业峰会将于4月27-28日在上海万豪虹桥大酒店盛大举办,伊腾迪是本届峰会赞助商之一。
在国内,目前也仅有唯一一家企业能够实现增湿器产品商业化,它就是深圳伊腾迪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伊腾迪”)。9月9日,高工氢电巡回调研团队走进伊腾迪,深入了解这家公司的产品技术及市场规划。
服务热线
0755-23307866
微信公众号